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外交決策分析專題
Seminar on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開課學期
110-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廖小娟 
課號
PS7022 
課程識別碼
322 M404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社科306 
備註
碩班必修:國際關係。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外系人數限制:3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十八、十九世紀時代,各國之間來往似乎靠著領導人與外交體系運作,外交政策與決策研究成為傳統上對於國際關係了解的重要一環,然而,在二十世紀後國際關係學門中改以權力與結構為主流研究,在結構重於行為者的邏輯下,外交決策分析失去光環。不過,不管是結構現實主義或新自由制度主義,都無法解釋在某些情況下,個人意志有可能大於結構限制,如拿破崙;又或者可能有無視於結構限制所發動的行為,如二次大戰中日本偷襲珍珠港。可見得外交決策研究有其必要性。而本課程目標就在於引領學生研讀與討論各家決策模式,並能用於不同的案例上,奠定學生進一步研究的基礎與習作。
 

課程目標
培養同學從事獨立研究的能力,故相當重視同學課堂討論的準備與臨場情形,並要訓練同學蒐集資料與組織分析的能力。 
課程要求
一、 課程導讀與帶領討論 (30%)
學生選擇一週主題,至少導讀一篇指定閱讀文章,但不限。準備時請與同週同學討論,分工介紹每一週的模型,重點在模型或理論的「源起」、「理論或模型」、「限制」、「適用案例」,並引領同儕討論。

二、 提問與評論(20%)
學生任務是要選擇不同於負責導讀週次,針對同學導讀的文章進行讀後心得報告與提問,並評論同學的課堂報告,報告與提問時間為至少10分鐘。

二、 案例研究設計報告 (50%)
本課程要求學生提出一份「研究設計」報告,報告主題為選擇一個案以本學期所學決策模式分析,並在第十三週前與授課老師討論與確立題目方向。雖為研究設計報告,但格式要求與研究報告相同,詳細內容與格式要求將在上課說明。繳交時間為6/16當天五點 (6000-8000字,單行間距、字體12”、雙面印刷),交至授課教師系辦信箱,若以電子郵件繳交則必須在此時限之前並收到教師回信表示已收到為憑。
另外,學生必須在第15週至第16週(視選課人數有可能增加至第17週)時進行口頭報告,時間限制為10分鐘。此部分配分為口頭報告(20%)與書面報告(30%)。

三、 課程出席與參與討論
本課程要求學生出席並參與討論,並且不定期點名與提供額外加分的發言機會或活動。若有特殊情況須請假者,請至少在課程前一日知會教師。一學期最多可請假三次。無故不到或請假超過三次者,授課教師有權酌減該學生課程參與成績。

評分方式:
課程導讀與評論 50%
研究設計報告 50%

備註一:學期報告皆應符合學術倫理規範,亦即不得抄襲,若有引用他人作品,必須依APSA格式備註與列在參考文獻中。若有抄襲事宜,則該份報告成績為零,並依學校規定處理。
備註二:上課時請勿遲到或食用餐點,並請將手機調整為震動或關機。並且不得以手機或電腦進行與課堂無關之活動,若有上述情況,授課教師將酌減該學生課程參與成績。
備註三:防疫隔離特別措施:若在學期中遇到需要防疫隔離的特別時期,依學校規定需要停課的時候,將會採取U-Meeting方式繼續上課。若是個別隔離的同學,則原則上每周的課程和文章須自己念過,有疑問則與教師進行郵件上討論,不提供上課的影音檔。因此,課程要求改為(一)選四週主題,針對指定閱讀至少一篇進行閱讀,然後撰寫2000字心得,心得包括摘要、你的解讀、和提問三部分。這個會構成你課程分數60%。(二)案例研究設計報告,只需書面不用口頭,占比是4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五 10:00~12:00 
指定閱讀
如課綱要求 
參考書目
詳細書單請參考課程大綱
John D. Stinbruner, The Cybernetic Theory of Decis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4)
Alexander L. George, “Adapting to Constraints on Rational Decision-Making,” in Robert J. Art and Robert Jervis (eds.),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nd ed.) (Boston, MA: Little, Brown, and Co., 1985)
Walter Carlsnaes and Stefano Guzzini et al.,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Los Angles: Sage, 2011)
Charles W. Kegley, Jr. and Eugene R. Wittkopf (eds.), The Domestic Source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Insights and Evidenc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8)
Irving L, Janis, Groupthink: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Policy Decisions and Fiascoes (2nd ed.) (Boston, MA: Houton Mifflin, 1982)
James N. Rosenau (e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Foreign Policy (2nd ed.) (New York: Free Press, 1969)
Nehemia Geva and Alex Mintz (eds.), Decisionmaking on War and Peace: The Cognitive-Rational Debate (Boulder, CO: Lynne Rienner, 1997)
Maurice East et al. (eds.), Why Nations Ac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78)
Alex Mintz (ed.), Integrating Cognitive and Rational Theories of Foreign Policy Decisionmaking (New York: Macmillan Palgrave, 2002)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程導讀與提問 
50% 
 
2. 
研究設計報告 
5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課程介紹  
第2週
  「機會與意願」外交決策研究的必要性 
第3週
  理性決策模式 
第4週
  理性決策模式的限制 
第5週
  理性決策模式的運用 
第6週
  情緒理性決策與展望理論 
第7週
  組織決策模式與官僚決策模式 
第8週
  社會心理決策理論 
第9週
  危機決策 
第10週
  實作演練 
第11週
  總統決策模式 
第12週
  Poliheuristic決策理論 
第13週
  Poliheuristic決策理論 
第14週
  其他模型和國內因素 
第15週
  學期報告 
第16週
  學期報告 
第17週
  學期報告(彈性)